@威锰索男 2017-05-01 14:10:00
暮色里的越南赶海姑娘【严建设】
向他们要发票,还说五一刚开业,发票还没买回来,我是福州人,前几年就看到这家了!黑心户,这种做生意法不会长久的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前几年就看见这家了,还说他们不会长久?该报警报警,不能纵容
向他们要发票,还说五一刚开业,发票还没买回来,我是福州人,前几年就看到这家了!黑心户,这种做生意法不会长久的!


问题是你点的什么才 附图 我们看看是不是黑店?万一你点了比较高档的海鲜 可能一盘才就四五百了。




机场,车站,码头这类点的餐饮都是黑心户,不载你怎么可能,只做一次生意的。















我们在美奈滨海的一个大排档共进晚餐。
越南的团餐基本上餐餐都有海鲜,对于我们老夫妻和同桌共餐的团友宁波一家人来说好得很。对于内陆餐桌上的鸡鸭鱼肉还是提升了档次,虽说价格很便宜。有次我们去芽庄一个小街吃夜宵,海鲜米粉7元/碗。里面有鱼丸、有肉片、有油豆腐,还送了一碟细细的生豆芽。
此次我们在海边共进晚餐,餐桌上照例有几味海鲜,基本上是鱼类贝类。螃蟹是很少见的。坐定之后,忽见海水浅滩上有几位赶海人。当时暮色四合夕阳西下光线朦胧,西天有大团大团蓝色的云团,基本上啥都看不清了。但我出于积习,还是调校了相机,用高感、1/20秒拍摄了几张赶海人。
我在童年时代,曾读过一篇《赶海人》的散文。年代久远记不得了。甚至记不得是散文还是小说。还有杨朔的《雪浪花》。
我一直憧憬赶海:沐着扑面而来D的腥咸海风,耳畔涛声阵阵鸥鸣声声,远处孤帆远影残霞满天渔火点点,颇具诗情画意。我赤脚在海滩拾一大堆肥大螃蟹,回招待所搁进铁瓢沸水烹煮,红艳艳的配上啤酒,蘸蘸白糖姜汁香醋大快朵颐,吃的满嘴流油手有余香,不亦说乎。当年是否积习即兴赋诗,更记不得了。
这个境况在30多年前的厦门海滨我亲身经历过,不过那巨大的梭子蟹并非我自己赶海捡来的,而是我和妻子在晚归的渔船上,从豪爽厚道的福建渔民手中买来的,绑着蒲草沉甸甸拎回去。当年渔民喊价是5毛钱/斤。
越南赶海姑娘帽子上嵌着矿工灯,赤脚踩在海水里,捡拾着退潮时遗留的贝类和海鱼、海虾、梭子蟹,也是我们这些北方内陆很难见到大水大海的旱鸭子们非常向往的。越南的赶海姑娘是用一种带柄的长长的方形尼龙丝渔网在打捞海鲜。当然还有越南渔夫、越南大妈。
当然,感觉赶海的越南姑娘肤色黑黢黢的,根本不似过去散文中所描述的露出一截白皙的性感腰肢。
2017年夏末秋初的8月中旬,我从中国的内陆飞往北部湾的越南(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)。作为一个撰写过数千篇游记旅行家,早在1974年就曾写过20城的穷游记,走遍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。后来曾被央视采访。当年混车逃票而已。
而每当我踏上旅途,冥冥之中好像受到某种召唤,每次都会觉得命运使然,生命之舟就该搁浅在此处。常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又有似曾相识之感,似乎前生曾来过一样。假如有的话。
与此前的国外境外以及国内游记类似,此后我将在各大网站发布70篇以上、有关越南的旅游、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的帖子,并累计发布5万余张我拍摄的越南实景照片。一想到我将脚踩越南纯橡胶凉鞋,踏上中南半岛北部湾之滨,踏上胡志明小道,心里多少有点激动。40多年前看过的越南电影犹如眼前。